
疫情趋缓,社交活动热络、约会软体盛行,梅毒、淋病等感染数上升。(图:中华身心健康促进暨研究协会提供)
以往民众预防性病只想到爱滋,近年来,医疗科技让爱滋病感染人数明显下降,然而随著疫情趋缓,社交活动热络、约会软体盛行,让梅毒、淋病等感染数却悄悄上升,甚至忘了戒心,医师提醒除了固定伴侣之外,全程一定要安全性行为,才能免除传染。
根据疾病管制署统计资料则显示,截至9月底爱滋病毒感染新增人数(789人)较2018年同期减少49.0%,梅毒通报感染人数(7,545人)则较同期略增3.1%,淋病通报感染人数(6,237人)较同期增加逾1倍(102.2%),而国民健康署公布110年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台湾高中生有11.6%发生过性行为,男性更达到13.4%,显示当代年轻族群有一定比例曾有性经验,性健康与相关知识观念需要及早建立,才能减少性传染的发生。
年轻世代曾有性行为经验比例增加,性健康与相关知识不该是个避讳的话题,大部分民众对于性传染疾病只注意到爱滋病毒感染,却忽略梅毒、淋病、猴痘、病毒性肝炎等都可能藉由未保护的性行为传染,甚至有些民众以为特定族群才需要可能感染性病,这些都凸显民众对当代的性传染病防疫可能一知半解,有专家也提到了解性行为时「选择」未保护的可能原因,结合最新的预防筛检技术,才能减少性传染病感染的可能。
经过三年新冠疫情,国人生活已逐渐恢复至疫情前的模式,包含旅游及社交生活,然而性传染病疫情在近年逐年增加。卫生福利部桃园医院感染科医师陈正斌说明,根据台湾疾病管制署的统计资料,梅毒确定病例数近三年增加,除2020年病例数稍下降至8,800人,以2022年来看当年确定病例数为9,707人,已恢复到接近2018年9,835人,但是相较十年前(2012年)增加了五成病例数;孕妇得到梅毒如果未接受适当治疗,可能会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新生儿感染先天性梅毒,严重甚至会导致早产或新生儿死亡,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也在上升,近十年案例数增加接近五倍。
陈医师也指出,另一常见性传染病-淋病,会引起尿道炎甚至可能不孕,台湾的病例数即使在新冠疫情这三年仍持续增加,根据台湾疾病管制署的资料2022年病例数8,015人是十年前(2012年共2,023人)将近四倍之多。同为性传染病的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爱滋病毒)感染,因为有良好的药物可以让感染者的病毒获得控制而不具传染性,非感染者也可以到感染科门诊评估事前预防性投药(PrEP)以预防爱滋病毒感染,近年的病例数逐年下降。
关于近年爱滋新增感染人数下降,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国际副院长柯乃荧分享,近年国际研究发现当爱滋病毒测不到等于性行为不具传染力(即所谓U=U),当感染者及早接受治疗到病毒量测不到与国内推广PrEP,这两项政策让台湾已经连续五年爱滋感染者新增人数下降,预计今年不会超过1,000人。社团法人台湾新滋识同盟秘书长吴宗鸿也表示,暴露爱滋病毒前、后预防性投药(PrEP/PEP)的资讯越来越受国人瞭解与接受,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筛检从医院、社交活跃场域,延伸社会大众多元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台湾不仅在国际爱滋病防治中成绩斐然,社会环境也对于感染者更加友善。
近年疾病管制署对于爱滋防治,几乎是铺天盖地提供多元的爱滋筛检服务,包括医院、卫生所、各地同志健康中心提供民众免费且便利的具名保密筛检或匿名筛检,甚至也提供民众在家就可以申请自我筛检试剂,中华身心健康促进暨研究协会秘书长徐维廷表示近年询问或申请爱滋自我筛检的民众人数明显增加,不论男女都有人会申请,加上疾管署推动爱滋自我筛检校园推广活动帮助更多人关注自身健康,帮助感染爱滋的民众及早寻求医疗协助,让爱滋感染人数逐年下降。
关于其他性病病例数增加可能有多重因素,陈正斌医师推测近年约会软体盛行可能是原因之一。柯乃荧副院长提到其他性传染疾病不像爱滋或猴痘有药物或疫苗可以事前预防,不过今年在澳洲布里斯本的世界爱滋病国际研讨会有学者开始提出多喜霉素(Doxycline)作为怀疑具有梅毒或淋病等性病风险暴露后的预防,国外研究结果对于性病的防治有不错的效果,国内疾病管制署也在评估这个预防的可行性。
回到性传染疾病的源头与没有採取防护措施有关,曾任桃园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为卫生福利部桃园医院精神科医师苏柏文表示,研究显示忧鬱情绪、物质使用、儿时受虐经验、亲密暴力等与发生无套性行为有关,增加感染性病风险。苏医师也分享自己博士论文调查台湾5,647位年轻男性,约7%表示自己过去一年与非固定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没有使用保险套,研究结果发现台湾男性有忧鬱、物质使用、儿虐与亲密暴力经验者,有较高的风险会与非固定性伴侣发生无套性行为,显见民众心理健康状态对暴露性传染疾病的风险有关。
陈正斌医师提醒同时感染多种性传染病是可能发生的,除了全程使用保险套,对于某些已有疫苗可预防的性传染病也建议施打,包括HPV疫苗、B型肝炎疫苗、以及猴痘疫苗。
成大医学院柯乃荧副院长认为性传染疾病的预防,还是要回归个人行为的觉知,比如喜欢开快车,就需要有好的神盾,保险套是预防性传染疾病重要的利器;如果性生活较活跃,最好要知道自己或性伴侣的健康状态;如果真的不愿意使用保险套,那暴露前后的预防性药物或定期的检查就是重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桃园医院苏柏文医师认为危机经常都是转机的开始,不论是爱滋、梅毒、淋病的预防,要结合当代医疗技术与了解人类行为根本原因双管齐下,科技可以帮助人类健康,带来幸福,但民众也需要为自己的健康行为负责。苏医师建议在网路资讯爆炸的年代,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也是相关单位与家长需要正视的,不再避讳讨论性病预防(如保险套、预防性投药)的资讯、认识性传染病相关病徵与传播,同时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过去创伤的影响,才能降低各类性病感染的风险。(李明朝报导)